如果把幼兒園生活濃縮成一句話,那應該就是「把日常習慣轉化成能力」。
很多家長在找竹北幼兒園或新竹幼兒園招生資訊時,都會在意三個問題:
幼兒園的教育理念,是採行主題式教學、蒙特梭利、華德福,還是其他教學法?
園所是否提供多元的課程,讓孩子有豐富的體驗?
幼兒園如何處理孩子的日常照護、情緒管理和突發狀況?
這篇文章將帶你走一遍金愛幼兒園的日常——用細節讓您知道:孩子在什麼活動裡,練到什麼能力;家長會收到哪些訊息;遇到狀況時,學校與家庭如何接力。如果你正在搜尋竹北幼兒園推薦,這篇分享能提供你實際參考。
01|主題式教學的魅力,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「情境」
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背課文,背了30分鐘後轉頭就忘了;但一起做過的實驗、走過的校外觀察,則會記很久。
主題式、開放式教學抓住的就是這個原理:把知識放進孩子理解得了的情境。
有一堂「風怎麼來」的課,老師沒有急著講原理,而是把扇子、氣球、紙船放在桌上。孩子吹不動,會開始「思考」:「是不是船太輕?」「是不是風太小?」最後有人說:「我做的船比較重,就不容易翻。」這一來一回的過程,不只是遊戲,而是完整的「觀察—假設—測試—表達」,孩子在這樣的循環裡學會了思考與表達,也培養了面對問題時勇於嘗試、願意調整的態度。
對孩子而言,這樣的學習比起背課本,更像是一次能留下印象的冒險;對家長而言,看到孩子回家還在討論「船要怎麼改才會更穩」,就是最直接的收穫。
02|竹北幼兒園的多元活動:在「好玩」中暗藏能力地圖
身為家長可能常常會想: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,到底學到了什麼?
在金愛幼兒園,每一項活動背後都藏著教育的用心。不是只是把孩子聚在一起玩,而是設計成能讓他們在生活情境裡學會觀察、嘗試與表達。因為我們都明白,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被動接受知識,而是在大小經驗中慢慢把能力練起來。
老師們會站在孩子的眼光去思考:什麼活動能讓孩子眼睛發亮?什麼挑戰能帶來「我自己也可以做得到」的成就感?這些活動的價值,是在笑聲與探索裡,一點一滴累積出專注力、合作力與表達力。
節慶文化
端午節,孩子親手包小粽子、畫彩蛋,養成「等待及輪流」的秩序;萬聖節,換裝闖關、一起喊「Trick or Treat」,學著在互動中表達自己;元宵節搓湯圓、做燈籠,讓孩子感受團體合作的樂趣。這些節日,不只是歡樂的記憶,也是一堂堂社交練習課。
美食與手作
在製作水果串或餅乾裝飾時,孩子必須分配材料、照步驟完成,最後當然還要一起清理。看似簡單的過程,訓練到的是孩子的專注力與步驟性。當孩子捧著自己的成品,露出驕傲的笑容,這份成就感會成為他主動學習的推力。
科學小實驗
「冰塊為什麼會融化?」「什麼東西放進水裡會浮?」孩子邊做邊觀察,邊討論「是不是因為太重?」這就是最初的科學思維。老師在旁邊引導並給予協助,不馬上給出標準答案,而是鼓勵孩子繼續嘗試。
戶外體能與菜圃生命教育
孩子們在戶外奔跑、挑戰平衡木,或是和同伴一起搬動大積木,過程中自然地鍛鍊了大肌肉與協調力。園內還有一塊菜圃,他們會親手播種、澆水、細心觀察成長,最後帶著驕傲的心情收成。當孩子吃下一口「自己種的青菜」,往往比家長苦口婆心的叮嚀更有力量。
03|社會情緒能力:在遊戲與日常中累積的寶貴養分
學齡前的孩子,除了學習語言和知識,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和別人相處。所謂的「社會情緒能力」,其實就是孩子能不能表達需求、懂得輪流、願意體貼他人。這些看似小小的行為,將來都會影響他在小學甚至成年後,能不能好好建立人際關係。
這些能力不是透過說教就可一蹴可幾,而是每天在生活裡練習出來的。
生活自理:自己穿脫衣物、整理書包,慢慢養成責任感。在學校的團體生活裡學習,往往有更快的成效。您能想像有一天孩子忽然能自己拉好外套拉鍊,或是主動把喝完的牛奶盒拿去回收桶嗎?這些生活裡的小舉動,看似微不足道,卻常常能讓家長瞬間感覺到「孩子長大了」。
表達需求:孩子搶玩具時,老師會教他換句話說:「我還想玩三分鐘,可以嗎?」這種方式讓孩子學會溝通,而不是用哭鬧解決問題。
故事討論:透過繪本角色扮演,如果你是被推倒的人,你希望對方怎麼做?孩子開始學會懂得設身處地去想。
社會關懷:孩子們會做卡片送到養老院,或參加社區活動,第一次體會「原來我小小的付出,可以讓別人很開心」。
04|安全感從環境開始
說到孩子的安全與健康,幾乎是每位家長最放不下心的一塊。在金愛,這些事情不是掛在牆上的規則,而是實際滲透在孩子每天的生活裡,這也是很多在搜尋竹北幼兒園推薦的家長,最在意的環節之一。
金愛幼兒園內空間明亮通風,教室分區清楚:有閱讀角可以安靜學習,有操作區能動手探索,有體能活動區可以盡情放電。晴天時,孩子們會在操場奔跑、追逐,釋放滿滿電力;下雨天,老師也會安排室內遊戲,讓孩子依舊能活動筋骨,不會一整天悶著。
至於衛生習慣,老師不會只是提醒「要洗手」,而是把它設計成遊戲。例如,唱著小歌謠一起洗手,孩子不知不覺就記住正確步驟。口腔保健也是日常的一部分,孩子刷完牙還會互相比較「誰的牙齒更亮」,這樣的氛圍讓保健不再是枯燥的規定,而是充滿參與感的活動。
05|讓學校與家庭成為孩子的雙重後盾
金愛幼兒園老師會透過聯絡簿、活動照片與電訪,讓家長隨時掌握孩子的學習內容與日常點滴。家長會看到孩子專注剪貼的模樣,或讀到老師寫下的趣事,這些片段讓父母即使不在現場,也能感受到孩子的心情。
老師也會提供「回家小任務」。例如請孩子睡前分享「今天最開心的一件事」,家長再給回應。這樣的交流,讓家庭和學校自然接軌,形成孩子熟悉的共同語言。
如果孩子在園內因玩具起爭執,老師會引導雙方先表達想法,再協商解決,最後在聯絡簿中記錄過程並告訴家長。家長在家裡也可以接續練習:「下次想玩時要怎麼說比較好呢?」
此外,若孩子在外活動遇到比較棘手的狀況,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四個步驟陪伴孩子:
- 耐心傾聽:先讓孩子完整說出經過,理解並肯定他的感受。
- 協助冷靜:教孩子深呼吸、數數字或暫時退開,先穩住情緒。
- 討論方法(但不直接替他解決):陪孩子思考下次怎麼做更好,並且用「我」進行表達:「我不喜歡你這樣,請不要再這樣做。」重點在於提醒孩子不要攻擊對方,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或是調整互動方式。
- 後續追蹤:幾天後再問孩子「最近跟同學相處得如何?」讓孩子知道大人一直在身邊支持。
這些做法,能讓孩子的學習不只停留在幼兒園裡,而是延伸到家庭日常,真正幫助他們內化成長。
🏫更多分校資訊
06|家長最關心的情境解答:如何陪孩子面對問題?
Q1:孩子每天上學都哭著說「我不要去」,怎麼辦?
這時候父母若只是急著催促,往往效果有限。比較溫和的方式,是先接住孩子的情緒,例如告訴他「我知道你還想跟我在一起」,讓他感覺被理解,再透過固定的道別流程(像是擁抱十秒、秘密握手或說一句約定話)降低不確定感。
Q2:孩子太害羞,不敢舉手參與活動怎麼辦?
老師的經驗是先安排個人小任務,等孩子熟悉後再引導進入小組。父母在家可以設一個「今天三句話」的小挑戰,讓孩子嘗試和不同的人各說一句話。當孩子累積起成功經驗,慢慢也會更願意在團體中表達。
Q3:孩子精力旺盛、坐不住,該怎麼協助?
幼兒園會安排「先動後靜」的流程,例如先搬大積木、跳一跳,再坐下來進行桌面任務。父母若在家發現孩子無法專注,也可以先安排搬運或跳躍的活動,幫助孩子釋放能量,再靜下來完成作業或聽故事。
Q4:孩子挑食,總是拒絕青菜,怎麼解決?
老師常用「微量嘗試」的方法,讓孩子先從一小口開始,並搭配遊戲或故事降低陌生感。家長則能讓孩子參與選菜、洗菜的過程,當孩子說「這是我挑的菜」時,通常也會更願意試試看。這樣的互動,能讓竹北幼兒園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習慣能形成互補,減少矛盾。
07|日常點滴,累積成孩子的自信與能力
幼兒園的生活看似普通:收拾書包、洗手吃飯、排隊等待。但當這些小小的日常被規律安排、被老師用心陪伴,它們就會慢慢長成孩子的自信與能力。
或許家長看到的,是孩子終於願意吃下一口青菜;是孩子在回家路上興奮地講述「今天我們一起做了什麼」;是孩子能安靜等候同伴輪流。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,其實正是未來面對挑戰的底氣。
金愛幼兒園所珍視的,正是這份「平凡卻重要」的過程。當孩子能在這裡快樂探索、逐漸培養出自理、合作與表達的能力,那就是家長能得到的最大安心。
🌐 了解更多新竹幼兒園招生資訊





